病蟲情報
第四期
安徽省植??傉?/span> 2016年3月30日
2016年3月29日,我站邀請安徽農(nóng)業(yè)大學、省氣象局等有關專家,并組織部分市、縣(市、區(qū))植保站技術人員召開了全省小麥赤霉病發(fā)生趨勢會商會。與會人員根據(jù)小麥長勢、菌源基數(shù),結合氣象預報等因素,對今年小麥赤霉病發(fā)生趨勢、防治技術意見等進行分析會商?,F(xiàn)將會商結果發(fā)布如下,供各地參考。
2016年全省小麥赤霉病發(fā)生趨勢預報
一、發(fā)生趨勢:預計小麥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麥區(qū)中、遲播小麥大發(fā)生,早播小麥偏重發(fā)生;淮北中北部麥區(qū)偏重發(fā)生。全省發(fā)生面積約3000萬畝。
二、預報依據(jù)
1.田間菌源總量高。近期各地調查,水稻產(chǎn)區(qū)稻樁子囊殼叢帶菌率一般為7.1%-35.0%,比重發(fā)的近3年同期均值偏低12.1%-60.0%,枝帶菌率一般為1.0%-5.5%,比重發(fā)的近3年同期均值偏低13.0%-53.7%,其中桐城市、來安縣、宿松縣、貴池區(qū)、長豐縣、懷寧縣、南譙區(qū)、望江縣、績溪縣、潘集區(qū)、鳳臺縣、太湖縣等地枝帶菌率分別為13.6%、10.8%、7.5%、6.5%、5.5%、5.3%、4.8%、3.3%、3.1%、3.1%、2.9%、2.1%,數(shù)量較高。雖然稻樁子囊殼帶菌率多數(shù)地區(qū)較重發(fā)的近3年同期偏低,但由于免耕、空白田和秸稈還田面積擴大,環(huán)境菌源總量高,滿足赤霉病大流行條件(見下表)。近年來淮北地區(qū)小麥赤霉病發(fā)生頻率高,田間菌源廣泛存在,侵染幾率加大。3月26日貴池區(qū)早播小麥上已見病穗。
2.氣象條件十分有利赤霉病大發(fā)生。據(jù)省氣象部門預報,4月全省降水偏多,其中淮河以南大部地區(qū)偏多2成以上,全省月平均氣溫較常年略偏高,但起伏較大。主要三次較為明顯降水過程,分別為2-3日、15-18日、24-27日。后兩次降水過程分別對江淮中南部及其以南麥區(qū)中、遲播小麥和沿淮、淮北麥區(qū)赤霉病流行十分有利。
3.寄主條件有利赤霉病菌侵染為害。沿淮、淮北主產(chǎn)麥區(qū)主栽品種煙農(nóng)19、濟麥22、淮麥22、煙農(nóng)5158等不抗赤霉病,江淮中南部及以南麥區(qū)主栽小麥品種揚麥、寧麥系列對赤霉病抗性不強。加之小麥偏施氮肥現(xiàn)象普遍,特別是小麥播量大,群體密度高,田間郁閉,有利赤霉病菌侵染為害。
4.病菌子囊孢子釋放高峰期與小麥抽穗開花期吻合度高。各地調查,病菌子囊殼成熟度指數(shù)江淮中南部及其以南地區(qū)一般在11.1-36.7,沿淮地區(qū)在10以下,預計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釋放高峰期分別在4月10-20日和4月25日前后,與當?shù)刂鞑バ←湷樗霌P花期吻合程度高。
5.根據(jù)安徽省農(nóng)作物病蟲監(jiān)測預警平臺,運用氣象相似年等預測方法分析,今年小麥赤霉病發(fā)生氣象條件與大發(fā)生的2015年相似。
小麥赤霉病稻樁帶菌率統(tǒng)計表
調查日期:3月25-27日
縣別 | 叢帶菌率(%) | 枝帶菌率(%) | 子囊殼成熟度指數(shù) | ||||
2016年 | 與近3年同期比較±% | 與去年同期比±% | 2016年 | 與近3年同期比較±% | 與去年同期比±% | ||
宣州區(qū) | 11.9 | -62.7 | -68.8 | 1.6 | -13.0 | -83.4 | 33.3 |
廣德縣 | 8.5 | -12.5 | -46.0 | 1.6 | 10.2 | -37.0 | 32.6 |
郎溪縣 | 14.0 | -4.6 | 0.0 | 1.9 | -14.0 | -0.5 | / |
寧國市 | 10.6 | -34.6 | -42.0 | 1.4 | -46.7 | -50.2 | 16.7 |
績溪縣 | 12.7 | -14.3 | -31.9 | 3.1 | 11.8 | -15.9 | 28.3 |
南陵縣 | 2.6 | -81.7 | -83.3 | 0.3 | -84.7 | -90.2 | 11.1 |
繁昌縣 | 0.5 | -41.3 | -62.5 | 0.6 | -48.8 | -68.5 | 1.0 |
蕪湖縣 | 1.1 | -93.8 | -96.2 | 0.1 | -95.4 | -97.0 | / |
無為縣 | / | / | / | 1.5 | -46.4 | -67.4 | 34.4 |
貴池區(qū) | 36.1 | -17.2 | -7.4 | 6.5 | -37.5 | -30.9 | 26.7 |
東至縣 | 1.1 | -23.4 | -19.6 | 0.6 | -26.5 | 21.3 | / |
青陽縣 | 2.5 | -60.0 | -80.0 | 1.5 | -65.0 | -80.0 | 55.6 |
桐城市 | 35.0 | 43.8 | 37.3 | 13.6 | 113.3 | 96.4 | 36.7 |
宿松縣 | 15.8 | -47.3 | -62.1 | 7.5 | -5.2 | -41.8 | / |
岳西縣 | 3.1 | -0.4 | -2.4 | 1.0 | -0.9 | -0.7 | 4.8 |
太湖縣 | 9.3 | 22.4 | 13.6 | 2.1 | 162.5 | 147.1 | / |
望江縣 | 15.3 | / | 2.2 | 3.3 | 89.0 | 128.9 | / |
懷寧縣 | 24.2 | 28.7 | -32.0 | 5.3 | 28.0 | -37.7 | / |
肥東縣 | 7.1 | -27.8 | -39.0 | 1.6 | -39.0 | -16.8 | 25.0 |
肥西縣 | 8.8 | -25.6 | -65.3 | 1.3 | -53.7 | -79.3 | 19.6 |
長豐縣 | 24.3 | 32.8 | 291.9 | 5.5 | 38.5 | 511.1 | 20.0 |
霍邱縣 | 7.6 | / | 58.0 | 1.3 | / | 28.0 | / |
裕安區(qū) | 9.2 | -15.0 | -10.0 | 0.9 | -15.0 | -10.0 | / |
金安區(qū) | 10.1 | / | / | 1.3 | / | / | / |
和 縣 | / | / | / | 1.1 | -66.7 | -85.5 | / |
含山縣 | 8.2 | 13.5 | -37.9 | 1.4 | -23.9 | -58.6 | / |
鳳臺縣 | 14.9 | -48.1 | -5.7 | 2.9 | -50.8 | -9.4 | 0.0 |
壽 縣 | 7.8 | 1.3 | -4.9 | 0.9 | -13.0 | -21.0 | / |
潘集區(qū) | 12.2 | 5.3 | 31.1 | 3.1 | 23.7 | 16.4 | / |
阜南縣 | 12.7 | 27.1 | -23.0 | 1.7 | 14.2 | -17.2 | 49.0 |
鳳陽縣 | 1.8 | -84.6 | -87.4 | 0.2 | -88.9 | -92.3 | 12.4 |
明光市 | 7.3 | -44.4 | -16.4 | 1.3 | -29.2 | 3.8 | / |
定遠縣 | 7.9 | -74.8 | -84.0 | 1.1 | -88.0 | -93.6 | 12.8 |
南譙區(qū) | 22.4 | -26.6 | -14.8 | 4.8 | -30.1 | -21.3 | 26.2 |
全椒縣 | 8.2 | -12.1 | -2.6 | 1.0 | -38.3 | -7.1 | / |
天長市 | 9.6 | -51.3 | -29.4 | 1.6 | -83.5 | -30.6 | / |
來安縣 | 46.7 | 11.8 | -37.3 | 10.8 | 1.3 | 24.1 | / |
三、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意見
(一)防治任務:今年我省小麥赤霉病預計沿淮及其以南中、遲播小麥大發(fā)生,早播小麥偏重發(fā)生;淮北中北部偏重發(fā)生。全省發(fā)生面積約3000萬畝,預計需防面積約5200萬畝次。
(二)防治策略:在做好清溝瀝水等農(nóng)業(yè)措施的基礎上,抓住小麥關鍵生育期,適時開展藥劑防治。
(三)防治技術措施
1.防治適期與次數(shù):要準確抓住小麥齊穗至揚花期(見花打藥)開展首次預防。沿淮及以南麥區(qū)開展兩次防治,即在第一次防治一周后,開展第二次防治;淮北中北部麥區(qū)在抽穗揚花期如遇多陰雨天氣,需在第一次防治后及時進行補治。
2.防治藥劑:選擇內吸性強、持效性長且兼治后期葉部病害的復配制劑農(nóng)藥。可畝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·戊唑醇40-60克,或戊唑·咪鮮胺10-15克,或咪錳·多菌靈40-50克,或苯甲·多抗3克,或烯肟·多菌靈13-27克,或多菌靈·三唑酮40-60克,或戊唑·多菌靈22-30克,或戊唑醇·福美雙18-27克,或氰烯菌酯37.5-50克,對水噴霧預防。在化學用藥防治時可輔助使用植物調節(jié)免疫劑和減量增效助劑。如低聚糖素、氨基寡糖素、蕓苔素內酯、激健等,調節(jié)小麥生長,提高小麥免疫力,增強抗病性,減少化學農(nóng)藥用量。
3.防治方法:要突出把好施藥技術關。施藥時要用足藥量,對足水量,注意農(nóng)藥交替使用。二次用藥要選用內吸性和治療作用好的藥劑,注意兼治銹病、白粉病等葉部病害。